中国车企的“利润之困”:为何8家巨头赚不过一个丰田?

福鑫达人

卖得越多,赚得越少,中国汽车行业仿佛陷入了一场没有赢家的内耗。

最新财报显示,丰田第三季度净利润430亿元,相当于比亚迪78亿元的5.5倍,比中国八大车企的利润总和还多出一倍。

这意味着,比亚迪、上汽、长城、长安等中国车企巨头们加起来,还不及丰田一家会赚钱。

汉兰达 最低售价:18.98万起 最高降价:7.00万 图片 参数配置 询底价 懂车分3.88 懂车实测空间·性能等 车友圈36万 车友热议 二手车2.78万起 | 1229 辆

图片来自于网络

01 数字背后的现实:中国车企的“虚胖”尴尬

中国汽车行业看似风光无限,实则外强中干。

2025年上半年,24家上市车企总营收1.46万亿元,但利润仅275.8亿元,净利率不到2%。

相比之下,丰田2025财年营业利润率高达10%。

这好比一个班级,所有学生考试总分很高,但只有一个学霸拿到了奖学金。

“增产不增收”成为中国车企的魔咒。前10个月全国汽车销量近2000万辆,同比增长8%,但行业利润仅3000多亿元,利润率低至4.5%。

比普通工厂的利润水平还要低。

凯美瑞 最低售价:13.38万起 最高降价:4.00万 图片 参数配置 询底价 懂车分3.88 懂车实测空间·性能等 车友圈73万 车友热议 二手车1.58万起 | 1993 辆

图片来自于网络

02 利润都去了哪里?

规模不够大,卖车不赚钱

丰田今年前三季度卖出644万辆,而比亚迪仅264万辆。

两个半比亚迪的销量,才抵得上一个丰田。

销量的差距直接导致成本分摊能力的差距。营收突破1000亿元的车企,研发成本摊薄比例可达35%以上,而营收不足200亿元的企业,这一比例仅为12%。

出海刚起步,学费还得交

与丰田、大众这些“老船长”相比,中国车企更像是刚离开港口的新手水手。

丰田对供应商的付款周期仅54天,而中国车企普遍长达170-275天。

快速回款增强了供应商黏性,降低了财务成本。中国车企则被高库存、慢周转拖累,资金成本吞噬了大量潜在利润。

技术被卡脖子,利润让上游赚走

中国90%汽车芯片依赖进口,很多利润被英飞凌等海外厂商赚走。

宁德时代上半年净利润300多亿,顶得上比亚迪、吉利、长城这三家车企的总和。

车企的利润让上游给赚了。

有技术壁垒才能有定价权。丰田的混动技术、比亚迪的刀片电池,都是活生生的例子。

图片来自于网络

03 破局之路:从“赚小钱”到“赚大钱”

向高端突围,赚品牌的钱

赛力斯凭借华为智选模式实现高溢价,2025年一季度毛利率达27.62%,按均价40万元计算,单车利润高达11万元。

理想汽车毛利率20.5%,单车均价30万元对应单车利润约6万元。

这充分说明,中国车企不是造不出高端车,而是品牌力不够。

出海深耕,赚全球的钱

比亚迪2025年上半年海外营收980亿元,占总营收的26.4%,海外毛利率达21%,高于国内10个百分点。

奇瑞汽车上半年海外出口量达85万辆,同比增长37%,海外营收占比超30%,成为全球化布局的“隐形冠军”。

技术自研,赚创新的钱

比亚迪2024年研发投入超540亿元,研发费用率7.2%,在电池、电控、半导体等领域累计专利超3.8万项。

小米汽车依托集团技术储备,智能化投入效率突出,澎湃OS与AI大模型的融合让其智能座舱满意度达92%,高于行业平均的78%。

供应链优化,赚效率的钱

比亚迪构建“弗迪系”全产业链布局,自研电池、电机、电控、半导体等核心零部件,零部件自制率达75%,较外购企业成本低18%-25%。

这背后是强大的供应链掌控能力。

威尔法

图片来自于网络

04 淘汰赛已经开始,谁能笑到最后?

比亚迪王传福直言 “未来5年,90%中国车企将出局” 。

小鹏何小鹏预测 “10年后,中国市场只剩5家主流车企” 。

数据不会说谎:营收规模、毛利率、海外营收占比、研发投入强度四大指标,已成为判断车企生存能力的核心维度。

未来不属于“最会营销”的公司,而属于“最能赚钱、最敢投入、最懂全球”的企业。

当下中国车企的处境,恰似一场马拉松:我们的选手刚刚跑完半程,而对手已经看到了终点的旗帜。

但差距正在缩小——吉利等车企增速迅猛,海外市场逐步打开,技术壁垒一个个被攻克。

销量冠军易主常有,但利润王者的地位,永远属于那些掌握核心技术、构建完善生态的企业